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讲师
国际贸易法的国民待遇和国际投资法的国民待遇既密切联系,又存在差异。
因均起源于非歧视原则,同样追求自由化的目标,二者在准入规则和清单模式上具有相似性。但国际贸易法侧重宏观目标,强调维护竞争以提高经济效率,国际投资法偏重微观目标,着眼于利益平衡以提供投资保护,故在实践中二者在国民待遇要件构成规则解释上采取不同路径。以历史分析视角切入,结合GATT/WTO 及国际投资仲裁实践,兼采条约文本对国际贸易法国民待遇与国际投资法国民待遇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梳理归纳,基于由此反映出的国际贸易法需求平衡的南北矛盾和国际投资法面对的公私冲突,对二者互动模式提出“藤蔓关系”理论,并分析两大体系中国民待遇原则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将要应对的挑战。